“靠‘撸猫喂狗’就能大学毕业?”这并非玩笑。据央视新闻近日报道,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开设了全国首个“宠物”本科专业。该专业在招生时,归置于中国农大“动物科学”大类之下,专业方向为“动物科学(伴侣动物)”,毕业生将被授予“农学学士学位”。(6月23日 上观新闻)
实际上,专业设置是源于生活需要,顺应时代需求而生。“宠物”本科专业的设立,正是与时俱进、贴合生活需求的体现。相关研究显示,2024年中国宠物消费市场规模已突破3000亿元,近十年复合增长率达11.9%,显著高于美日等成熟市场,且呈现出食品主导(占比52.8%)、医疗增速加快(13.9%)的格局。目前,全国注册的宠物相关企业已超50万家。“宠物产业已成为畜牧学科新的增长点,急需大量具备伴侣动物科学知识背景的专业技术人才。”时代生活需要何种人才,大学就应培养相应人才。大学本科专业不应高高在上,而必须接地气,顺势而为。
当然,任何新兴本科专业的建设,都需经历一个被认识、提升的过程,“宠物”本科专业也不例外,我们应给予其更多“宠爱”。首先,要让人们了解其独特性与内涵。“宠物”专业的课程可概括为宠物营养与食品、宠物繁殖与育种、宠物行为学、宠物护理等,大体围绕“汪星人”“喵星人”等宠物的产业需求展开。让大家明白,这是一门值得深入学习与研究的学问。其次,要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,使其学到更丰富的专业知识,拓宽就业面。国外诸多高校在宠物专业课程设置上呈现多元化特点。以梅西大学为例,其动物营养专业课程不仅包含动物生理学、生物化学等基础学科,还设有专门的动物营养学课程。意大利比萨大学的动物饲养技术与爱犬教育本科专业,课程涵盖技术、卫生、遗传改良以及犬类行为教育等多个领域。第三,在就业方面,要尽快建立行业标准,让该专业学生具备良好的就业优势。
“宠物”本科专业的设立,是大学专业改革的成果,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调整的实践,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供需适配,这是大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。然而,新型专业要行稳致远,需在课程设置、行业标准、就业配套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与助力,让新专业能够蓬勃发展,充满生机活力。(殷建光)
正规配资炒股平台网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